動畫能否描繪出足以改寫未來現實的新幻想 - 電影《讓我們把約定的花朵放在再見的早晨》影評。

毫無疑問,這部作品標誌著一個轉捩點。
對於岡田麻里,或許對於日本動畫史也是如此。


岡田擁有 20 年的動畫編劇生涯,專注於無數原創作品和其他導演的原創企劃,但這部作品卻是她擔任導演的第一部電影,是在 P.A.WORKS 社長堀川謙二提出「100% 獻給岡田麻里」的要求後拍攝的。本片於 2 月 24 日上映,片名為《Sayonara no Asa ni Yakusoku no Hana wo Kazarou》(在再見的早晨,讓我們把花的承諾)。

由於動畫類型的特性,是一種不使用圖片就無法完成的群體製作,因此整體監督作品的導演絕大多數都是來自於導演領域,透過動畫師和製作進行者。編劇通常以提供剪接故事板的指引來完成他們的角色,之後就很少參與製作過程。

因此,很少有機會能在工作室中自然地窺探整個製作過程,或真實感受現場工作人員的工作,而編劇晉升至導演的案例也極為罕見。

在這樣的產業趨勢下,岡田麻里卻能脫穎而出,毫不猶豫地處理不適合傳統動畫製作樂趣的角色戲劇,例如融入青春期自我意識的生動人物情感描寫,以及並非總是直截了當的複雜微妙人際關係。岡田麻里,算是一位編劇。

她的崛起可歸功於後來被稱為 「空景 」或 「日式空景 」的作品,例如《春日憂鬱》(2006)和《幸運星》(2007),這兩部作品均由京都動畫製作。在這些作品中,背景藝術是透過對當代日本真實風景的外景偵察而忠實創造出來的,二維美少女(美少女)的傳播戲劇在這些層面上發展,引起了類似「朝聖之旅」的消費熱潮,粉絲們將三維現實理想化、模擬化。

作為這種趨勢的延伸,富山縣的工作室 P.A.WORKS 首次選擇岡田為以同一縣為背景的動畫版《真淚》(2008 年)撰寫原創故事。換句話說,在 2000 年代中後期「將現實虛構化」的繪畫與戲劇技術空前精緻化的趨勢下,像岡田這樣「在虛構中揉入現實的調味料」的作者,也成為充斥深夜市場的當代動畫的多元類型,為觀眾所接受。正因如此,岡田麻里才會被觀眾所接受,成為當代深夜動漫的多元代表。



動漫」對岡田麻里的意義:「あの花」與「ここそけ」的私人小說幻想

岡田作品的這種趨勢,再加上她具有 V-Cinema 背景的編劇生涯,經常引起傳統動漫愛好者的質疑與批評,例如「非得是動漫嗎?」、「如果是圖像劇情片,就用實體動作來拍吧」。

然而,就她所經歷的主觀現實而言,這不過是動漫所能提供的最美麗的理想化幻想。

岡田麻里的成名作是電視連續劇《Ano Hana no Namae o Bokutachi wa Mada Shiranai》(《我們還不知道那朵花的名字》)。(A-1 Pictures, 2011) 以及劇場作品 'Kokoro ga shoukutta itagatteiru da' (2015).(2015).這兩部以岡田的故鄉埼玉縣秩父市為背景的作品,她長期秘而不宣,其實是她自己面對過去的痛苦而誕生的個人小說,這在岡田的自傳《Gakko e ukatta basho me ga 'anohana' 'kokosasake' wo motomete ni motomeru [Till I Write 'Anohana' and 'Kokosake']》(文藝春秋,2017)和其他地方都有透露。得到了澄清。

換句話說,岡田因無法忍受當地教室的封閉人際關係而拒絕上學五年半的經驗,成為他在《阿諾花》中塑造仁田樹海(金丹)的基礎,而他童年時做錯事的父親離婚和母女家庭的處境,則成為《國際盃》中成瀨淳的基礎,也就是各自的主角。

另一方面,作為每部作品關鍵的奇幻主題,如《阿ノ花》中的門間鬼魂和《國之嶽》中的偷音蛋,都太直白地象徵岡田本人自幼因溝通問題而產生的無可補救的內疚。在基本以自然寫實手法描繪的秩父風景中,這些只是眾多想像裝置之一的想像裝置,作用在各具複雜情感的主角衝突上,帶動了一個令人痛心的清新成長故事。

兩部電影的結構是,主角在雨水落下、地面硬化的形式中成長、克服創傷,走向與故鄉朋友的和解與救贖,以及與母親的和解。

換句話說,岡田麻里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反現實幻想,透過田中雅長細膩的現實層次人物刻畫,以及導演永井達之與他的團隊時而細緻、時而出其不意的諷刺,被賦予了說服力與宣洩力,改寫了現實的風貌。導演和他的團隊微妙但有時出人意料的戳中觀眾的心。

這正是 Anohana 和 Kokosake 這兩部作品的精髓,也只有在動畫中才能實現。

這兩部作品的可操作性明顯表現在,兩部作品的背景秩父都啟動了聖地朝聖運動,讓真實的當地社區和行政機關參與其中,在這方面與《幸運之星》中的鷲宮神社和《女孩與戰士》(Actus 2012-13)中的大洗町的例子類似。

不過,起點是作家岡田麻里對當地的強烈憂鬱感,這與其他地方的案例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其他地方的案例會從較平面的角度來找。原本是非常現代文學情懷的想像,卻因為動漫的力量而轉化,打動了許多粉絲,也(如果要相信岡田本人的話)改變了自己對秩父和母親的看法,造成超越真假的回饋。

換句話說,岡田的作品不僅在現代文學的層面上自我升華,更透過作品為自己體現最大可能的「幻想」,進而改變現實的本質。最近的例子就是岡田麻里的作品。



從個人幻想到普遍幻想 - 從「時間分離」的主題出發。

這樣,岡田麻里至少裸露了他的一些根源和內心生活,當被要求作為導演付出「100%」的努力時,岡田麻里又會從哪裡求助動畫的力量呢?

他的最新作品《Sayo Asa》所給出的答案,是對其作品世界的進一步幻想。

對於岡田來說,他拒絕上學的時期正值 NES 和 Super NES 的興盛時期,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家裡與母親一起閱讀和玩電子遊戲,對他來說,描繪「此地以外的其他地方」的幻想,例如在社區中心放映的兒童動畫電影(可能是東映或吉卜力),以及他日夜沉浸的 RPG 遊戲,才是最重要的。在岡田的原始經驗中,描繪「別的地方」的幻想是最像動畫的動畫題材。

因此,岡田在完成處理與自己體型密切相關的題材後,轉而創作「世界」本身,以面對新的題材,也就不足為奇了。

然而,由筱原俊也 (Toshiya Shinohara) 擔任電影副導演的電視劇《Nagi no Asukara》(P.A. WORKS 2013-14),卻是朝這個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這是因為,儘管這部角色戲是以岡田所擅長的生活化青春期愛情群體為中心,但它卻試圖以更帶有幻想色彩的世界觀來發展一個主題,那就是在現代日本港口城鎮取景的陸地世界的人們,與留在海底的海洋世界的人們之間的互動與衝突。

在此,岡田以《小美人魚》中不同物種之間的淒美愛情,作為作品世界的神話傳說,也以系列中段,包括主角咲島光在內的海族人物,被人類無法知曉的力量強迫進入冬眠狀態,與陸地上的朋友分離五年的事件,作為強調他們愛情關係悲哀的工具。作為一種工具來強調浪漫關係的悲哀。

這種無法與他人生活在同一時間的描寫,不過是岡田個人經驗的延伸,她在拒絕上學的五年半中,持續感受到自己被遺忘在周遭的時間流之外。這種對時間的感知,也是《阿ノ花》中女主角門間存在的基礎,也是岡田構想自己動漫幻想的最基本主題來源。

因此,《紗陽阿紗》從私人小說式的在現實世界中針對小說的幻想,偏離到整個舞台的創作,以岡田的「時間分離」主題作為世界觀本身的基礎,構成了一個異世界的幻想。

主角 Makia 屬於 Iorph 族,他們是長生不老的民族,在十多歲時就會停止老化。他們與巨龍種類 Renato 一起,被視為遠古世界的神秘而令人畏懼,也因為必須繼續照顧他人死亡的命運,而被稱為「送別族」。故事背景是同樣被稱為「送別族」的民族。

在正宗的高階奇幻背景下,這個設定沿用了《暮光之城》中長壽種族的血統,例如托爾金(Tolkien)的《魔戒》(Lord of the Rings)和其他書籍中的精靈。

然而,不僅如此,隱居在與外界隔絕的土地上,將日常生活中的事件編織成特殊布料「hibioru」的 Makia 族最初的生活方式,正是岡田麻里的自我形象,她在秩父隱居的日子裡曾經寫過日記。

以岡田之前作品的結晶這樣的世界設定為出發點,討論的主題是什麼?

首先是被迫離開,進入充滿暴力與希望的「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的暴力帶來了美。

影片以一段苦樂參半的三角戀情開場,Makia 是個害羞被動、沒有直系親屬的女孩,而她的對象 Leylia 則是個漂亮活潑的女孩,Krim 是個愛上 Leylia 但 Makia 暗戀的男孩。

目睹兩人相見的 Makia 眼眶中落下大滴淚水,黃昏中出現光之花的奇幻片段,是一個撼動人心又細膩的成長故事的開始。本片預告「通常的瑪麗篇」。

然而,緊接著畫面一轉,兇猛的翼龍 Renato 從 Makia 和她的朋友們上方的天空飛來,畫面轉變為大國 Mesate 的軍隊在 Renato 的帶領下進行攻擊。接著,畫面轉換為大勢力 Mezate 的軍隊在 Renato 的追隨下進行攻擊,Renato 因為一種奇怪的疾病而面臨滅絕,他們是來偷一個 Iorph 女子讓王子受孕,以獲得長生不老的靜脈作為新的力量來源。

這種突如其來的性細微暴力,大概源自岡田麻里的原始經驗,是個隱居者,因為得罪了家暴男(她母親當時的情人)而對「外面的世界」有了強烈的意識,在家裡被突襲,並受到殺人的威脅。

如果觀眾相信本片以粉色為基調的視覺效果,並宣稱這是「繼《阿諾花》和《可可西里》之後的又一部動人史詩」,那麼本片的「奇幻」網路評級將與《權力的遊戲》相差無幾。

或者,如果您是與岡田同一代的核心電玩迷,您也會意識到首次嘗試動畫的吉田明彥被選為本片角色設計師的重要性。儘管吉田明彥的畫風流暢優雅,但他也是一位以與松野泰己合作《食人魔大戰》系列以及其他沉重血腥的幻想作品而聞名的藝術家。

因此,《朝小陽》的畫面洋溢著濃厚的氛圍,讓人聯想到在電影中沒有直接描繪的場景的字裡行間,一定發生了許多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

在一片混亂中,Makia 意外地搭上了身患怪病、奄奄一息的 Renato 的飛機,在月夜下墜落到遠方的森林中。他在絕望中聽到懸崖上一個嬰兒的哭聲,並發現營地也在強盜的攻擊下被夷為平地。孩子是唯一的倖存者,他從被謀殺的生母手中被救出。

在那裡,夜幕降臨,片頭的背景音樂響起,宣告電影真正的主題終於開始了。

是的,在暴露於恐怖美麗的外部世界的同時,「母親」自己的主題。


在女孩被凍結在時間裡的同時,為她「母親」。

因此,故事的中心是 Makia 奮力保護和培育她取名為 Eyal 的男孩。

當然,一個 15 歲的女孩不可能突然獨力撫養一個孩子,因此 Macia 的養育之旅開始了,她寄宿在經營農場的房東 Mido 家中,學習如何謀生,以及如何成為一位母親,一開始她撫養了兩個孩子。

本製作強調觸覺戲劇性的累積,從第一次相遇時 Eyal 用嬰兒的小手掌抓住 Macia 手指的反應開始,到她在 Mido 的孩子幫助下第一次走路,以及當她發脾氣時在肚子上爬「蠕蟲」的獨特安撫方式。任何一個在自己家中有養育小孩經驗的人,都會不禁產生共鳴。

本片導演的另一特色是將 Elial 的成長過程順暢地串連在一起,跳過年月而盡可能不使用文字來解釋。如此一來,本片的尺度就能讓人真實感受到 Makia 是如何過著與人類不同的時間感。

我立刻想到的一部動畫片,是細田守 (Mamoru Hosoda) 的《狼的孩子》(Studio Map 2012),這部電影描繪了母親撫養異種孩子的困難,因此孩子成長得很快。Sayo Asa》也有類似之處,它描繪了一位女性主角被迫在沒有父親形象的情況下,以單親作業的方式養育孩子,同時也培養她的母性特質。

不過,岡田麻里的電影在女主角花的角色塑造以及各個部分的導演手法上,都是以她自己成長過程中的母子關係現實為基礎,相較之下,《狼的孩子》則難逃「男性導演在不知不覺間強加理想」的批評。相比之下,本片則採取了相反的手法,以岡田麻里成長過程中的母子關係現實為基礎。

很少有藝術家能像岡田一樣意識到母性的不完美。因此,在《國之嶽》之前的作品中,岡田麻里一直以「兒童」為主題,而現在她嘗試站在「母親」的立場,與母親發生許多衝突,這是一種挑戰。如果我們從作者的觀點來解讀這部電影,我們不禁會從 Makia 選擇扮演 Eyal 的母親這個小女孩的角色中,看到岡田本人性格的模擬。

或許就像細田守在《狼的孩子》中將母性託付給花花這個包容的角色一樣,本片中瑪琪亞碰巧獲得適當支援的意外情況,也是因為動畫的敘事方式,才能方便描繪的圖像現實。

然而,《麻生小夜曲》中幻想的亮點在於它強調了母性是依據個人的地位和環境而形成的後設人格,而非個人的固有特質。


母性與父性「對比實驗」的結局

與另一位母性探索者的對比,進一步強調了這一特性。這就是與 Leilia 的關係,她被 Mesate 擄走,被迫成為王子的王后。

身為馬西亞的陰影,她要密切監視沒有血緣關係的兒子艾亞爾的成長,蕾莉亞接受選擇,生下自己的女兒梅德梅爾,但卻被剝奪了女兒的權利,被迫過著禁閉的生活。

影片的構成是一個嘗試透過「扮演母親」來實現自我的偽母親與被剝奪「母親」身份的真母親之間的對比實驗。

Krim 是 Iorph 的倖存者,為了奪回 Leiria 而加入反抗 Mesarthe 的軍隊。

Krim 試圖推翻權力以否定改變,可以說是體現了「父愛歸零」的狀態。

他的存在方式與 Eyal 的存在方式形成對比,Eyal 在青少年時期迅速成長為年輕男子,其動機是想要保護母親,這也可以被解讀為男性方面的對比實驗,類似於 Makia 與 Leylia 之間的對比。

正如宇野常弘(Uno Tsunehiro)的《母親的歇斯底里》(Maternal Dystopia)等評論所分析的,迄今為止,許多日本動畫電影都以各種方式揭露了日本戰後歷史所背負的「不可能成熟」(impossibility of maturation)問題,透過肆意的意象力量,將性主題變形放大。

相較於這種傳統影像驅動的幻想,本作品中的情境模擬幻想在視覺快感上可能顯得有些平淡無奇。

然而,當動畫的任務是要重新建構一個新的形象,突破母性與父性的扭曲循環時,岡田麻里以自己的生活為參考,從零開始尋找令人滿意的母性與父性形式的嘗試,就顯得非常重要。

這也等同於描繪《在這個世界的角落》(MAPPA 2016)以外的風景,同樣是運用擴增實境技術,將戰後日本的起點重現,成為一個與當代連結的世界。換句話說,《朝陽紗友》的牧家生活在主角北條素子成為《這個世界》末期在廣島失去親人的原子彈遺孤的「母親」之後的世界。

在平成年代的最後一年,動畫能否描繪出足以改寫未來現實的新幻想?

邁向這樣的問題的第一步已從這裡開始。

(文字:中川大一)

<中川大一簡介>。

編輯與評論家。

1974 年生於東京都墨田區向島。取得學分後退出早稻田大學研究生院理工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以遊戲、動畫、戲劇,以及日本思想、都市理論、人類學、資訊科技等領域為基礎,撰寫各種評論及其他作品,銜接現實與虛構。文化評論雜誌《PLANETS》副主編。著有《Tokyo Sky Tree Theory》和《Gendai Game Zenhistory Bunmei no Yugi Shikan kara》(《現代遊戲全史:從文明遊戲史的觀點看》)。他與他人合著並編輯了 Thought Map vol. 4 (NHK Publishing) 和 Amachan Memories (PLANETS, Bungeishunju)。參與村上隆 (Takashi Murakami) 的動畫《6HP》,擔任編劇與系列導演。

推薦文章